平顶山日报 2023年9月7日
8月18日,中国共产党平顶山市第十届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胜利召开。全会表决通过了《中国共产党平顶山市第十届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决议》,审议通过了《中共平顶山市委关于“壮大新动能、奋进百强市”建设现代化鹰城的决定》《中共平顶山市委、平顶山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构建一流创新生态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的意见》。创新生态系统是以企业为主体,高等院校、科研机构、金融机构、政府等中介服务机构为系统要素的复杂的网络结构,这些个体通过相互协作,共同整合人力、物力、财力、技术、信息等创新要素,实现创新因子有效集聚,为系统中的各个主体带来价值创造,进而实现可持续发展。对于平顶山乃至河南省来说,形成一流的创新生态可以在区域内整合这些要素资源,并且和相关产业结合起来,从而实现创造性产业升级,形成能向社会提供高质量产品和服务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因此,建设一流创新生态对于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坚持党的领导,为建设一流创新生态做好根本保障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产业体系从“中国制造”逐渐转向“中国创造”,创新生态系统中的各个主体都发挥了巨大作用。我国要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处于市场中的各个主体可能会因为各自的创新模式和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内在驱动,出现不正当或者短视行为。因此,各级政府更加需要统一调度指挥,发挥在党的统一领导下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政府既要尊重市场规律,也要前瞻地进行总体布局,从而使创新资源要素得到更加有效的配置。要做好方向引领。充分认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及国际逆全球化思潮抬头的情况,加强政治引领和优化顶层设计,结合平顶山实际,制定科技创新发展战略和指导方针,确保创新生态系统的构建工作稳步有序进行。针对现有不足和短板,提供宽松包容管理服务体系、布局合理协同创新平台、给予雄厚资金支持保障,引导创新主体聚焦重点领域,开展关键性技术和原创技术攻关工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实的基础。
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打牢科创产业基础
战略性新兴产业代表未来科技和产业发展新方向,体现当今世界知识经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发展潮流,未来发展潜力巨大,对经济社会具有全局带动和重大引领作用。我们要围绕尼龙新材料、新一代半导体碳化硅、先进装备制造、新能源储能、生物医药等重点战略性新兴产业,突出优势产业,进一步延链补链强链。一方面要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鼓励中小微企业参与创新,引导核心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加速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人才是产业发展的重要资源,要不断挖掘引进核心人才团队。围绕重点培育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面向国内外知名高校、科研院所和创新平台,采取柔性引进、项目引进、专项资助引进等多种方式,集聚一批高端人才和创新团队,特别是高技能型人才和工匠型人才,为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提供核心人才支撑。要针对产业发展特点,梳理已有政策,创新、细化、完善新的管理办法,让已有政策更加有效。
建强创新平台,推进“产学研用”一体化
一是建设大学城,引进知名高校建设分校,加强和国内知名高校的对接合作。和我市已有高校合作共建高校科技园、大学生实训实习基地等,发挥高校的特色专业优势、学科优势,发挥创新人才培养的平台优势,充分激励大学生创新创业。二是主动接轨国家、省重点实验室,推动我市创新平台融入国家和省级战略科技力量体系。持续推进我市各类创新平台提能升级,鼓励龙头企业建设研发机构,联合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技术创新平台和重点实验室。三是主动推动高校、研究院所和企业深度合作。充分梳理企业的科技需求,鼓励科研院所以企业的技术需求为目标开展科技创新,支持校(院)企开展产学研合作,共同推进科技成果的形成和转化。四是发展一批专业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积极引进科技咨询、技术转移、知识产权、成果转化等服务机构,形成多层次、全链条的科技服务体系。
完善财税金融服务体系,提升科技创新效能
一是发挥金融的引导支持作用,解决高科技项目融资难的问题。充分发挥政策性资金的杠杆作用,引进培育投早、投小、投长期的“耐心资本”,建立健全多层次、多元化的产业投融资体系。扩大现有科技产业基金规模,强化对科技型小微企业的金融支持。构建可覆盖科技型企业孵化期、成长期、成熟期的投资金融集群。二是创新金融服务模式,以便于个性化、周期化、高效率地服务科技型企业。鼓励金融机构创新服务模式,建立适应科技型企业特点的信贷管理和评审制度,完善金融服务共享平台功能,努力提高中小微企业首贷率和信用贷款占比。三是利用好资本市场融资渠道,促进高科技企业快速健康成长。积极争取我省对先进制造业发展等的资金扶持,促进更多项目落地。制定科技型企业上市公司分类指引,支持企业上市挂牌融资。
构建一流的创新生态可以将创新主体、政府、市场、人才等资源有机整合,从而实现创新资源的有效配置,提高创新效能,推动产业优化升级,形成具有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实现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我们要解决一切阻碍创新活力释放的问题,提供利于创新的制度安排和环境保障,明确创新生态中企业、科研院所、高校、金融机构等各类创新主体功能定位,构建开放高效的创新网络,提升区域创新能力,向“壮大新动能、奋进百强市”的目标稳步前进。
(作者杨帆为中共平顶山市委党校决策咨询部教师)
供稿:科研管理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