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顶山日报 2023年10月26日
“第二个结合”,即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我们党在“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基础上形成的又一个规律性认识、作出的又一个创新性论断。
自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大会上首次提出这一崭新命题,“第二个结合”的科学内涵和重大意义不断体系化、学理化,体现着我们党基于对百余年奋斗实践经验的深刻总结、对理论创新和文明发展规律的自觉把握,“第二个结合”不仅是我们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得出的规律性认识,更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和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行动指南。新时代,肩负起文化使命、做好文化传承发展,要从加强理论阐释、厚植文化沃土、繁荣文化产业等维度把握结合地方实践路径。
加强理论阐释,彰显结合伟力
“第二个结合”的提出是中国共产党人对自身文化使命的清醒把握和对党创新理论的深刻认识,为我们牢固树立文化自信、掌握历史主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指明了路径。要通过加强理论阐释,充分彰显结合的真理力量和实践伟力。
当前,做好“第二个结合”,需要宣传好阐释好我们党为何提出这一命题,以及结合的内在逻辑、科学内涵和重大意义等基本问题,讲清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要义及内在契合点,如马克思主义有哪些基本原理,其世界观方法论指导作用;讲清楚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并落地生根开花结果的深厚文化基础和民意基础;阐释好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和传统文化精华融会贯通问题等,进而深刻理解“第二个结合”缘于我们党高度的文化自觉和使命担当、揭示了党的理论创新的根本遵循等重大意义。
深耕文化沃土,涵养结合底蕴
巩固中华文化主体性,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必须根植于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沃土。平顶山这座古地新城,同样历史久远、文化积淀深厚。做好“第二个结合”,需要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全面挖掘本土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宝库,让悠久历史和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火”起来。
一是加强文脉整理研究与传播,展现本地文化特质。传统文化经典、历史遗存、文物古迹等承载着文明的核心思想理念、丰厚道德资源、独特人文精神。在“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中,我市发现旧石器文化遗址和新石器文化遗址各100多处,这些文物和文化遗产发掘成果是实证,是解读中华文明和本地文化特色的重要载体,要保护好、挖掘好、运用好文物、古籍和非遗,守护中华文明的“根”与“魂”,推动文物和文化遗产在有效保护中“活”起来,在传承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赓续本地文脉。要提炼特色文化标识。平顶山地处河南省中南部,既是中原文化的组成部分,又有着地域文化特色,如应国文化、陶瓷文化、曲艺文化、魔术文化、矿山文化等灿烂文化,要珍惜文化资源,强化地方特色。近年来,中国曲艺名城的建设让曲艺这个优秀传统文化品牌深深植根于鹰城大地,绽放出时代风采,充满着勃勃生机,不仅成为地方文化独有的精神标识,更成为地方“软实力"和对外展示美好形象的“金名片"。
二是广泛开展文化活动,大力发掘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要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依托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举办贴合实际、群众喜闻乐见的系列文化活动,让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百姓日用而不觉的精神力量,彰显高质量发展的人文价值取向。要通过系列活动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积极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用马克思主义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活力,实现现代化话语转换和内涵提升,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长出新的时代品格和时代精神,进而转化为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
繁荣文化产业,激发结合潜能
“第二个结合”的关键在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我们要结合时代发展的新形势、新环境,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改造并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核,使之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相融相通。就地方而言,文化产业和文化产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一个地方的文化创造能力和水平,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来涵养文化产业发展,不仅能够提升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活力,更能注入强大精神力量和文化自信。
发展文化产业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要深刻认识发展文化产业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中的重大意义,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文化产业发展。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出更多高品质文艺作品,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要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文化业态,注重提炼本地独特的自然生态资源、历史文化资源、民俗文化资源和红色文化资源,塑造文化品牌体系。要注重科技赋能,进一步拓展文化资源呈现形式和传播方式,为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创造更多可能性。
“第二个结合”让我们能够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扎实做好“结合”这篇大文章,不仅能掌握理论创新创造的文化主动,更能为文化强市建设注入强大动能,用文化力量赋能高质量发展。
(作者陈满为中共平顶山市委党校科研管理部副主任)
供稿:科研管理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