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满 : 以人才链产业链的深度融合促进高质量发展
发布时间:2024年4月30日

平顶山日报    2024年3月1日

产业是基础,人才是支撑。人才作为未来科技创新和产业竞争的稀缺资源,也是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关键力量。产业人才供给不足、产业链与人才链脱节、人才链对创新链产业链的智力支撑作用不足等问题,往往会成为制约地方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原因。为此,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的要求。去年底,市委十届五次全会暨市委经济工作会议聚焦加快建设现代化鹰城,提出了以持续“推进创新引领"为首的“十项重点任务”,为今年经济工作厘清了思路、指明了方向。其中,人才引领、创新驱动、产业赋能成为开创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核心要素。深入学习贯彻本次会议精神,就产业链与人才链深度融合角度而言,要从明晰人才图谱、加大政策支持和平台建设等维度持续发力,进而推动人才链与产业链精准对接,智力资源与产业资源、科研与生产深度融合,加快形成高质量发展的新质生产力。

规划同产业链动态匹配的人才图谱

人才链是指产业所需的不同层次或类型的人才集合。系统的人才布局对于产业发展有固链、补链、强链作用。但是,从近年来我市人才就业结构整体状况看,现阶段人才链相对孤立问题依旧不同程度存在,人才链独立于创新链产业链融合发展的实际需求,使得人才链与产业链间存在鸿沟和供需矛盾,未充分发挥出人才对高质量发展的支撑效应。因此,要梳理链与链间的联系,使二者充分耦合,动态匹配。

一方面,要坚持系统观念,从全局和战略高度准确把握我市发展方向,结合战略定位和发展所需,以中国尼龙城高质量发展、白龟湖科创新城高水平建设为重要载体,研判优势产业集群,确定建立优势人才集群方向,加快重点产业复合型人才、生物医药高端型人才等前瞻布局。另一方面,要加大调查研究,充分了解企业、创新主体、科创平台、服务机构等人才链薄弱环节,统筹好人才发展规划,补强人才资源的薄弱环节。为此,可学习借鉴外地先进经验,建立人才分析体系,分析研判所需要的人才类型、数量和质量。围绕我市先进产业集群和重点产业链,编制人才图谱和需求目录,前瞻性谋划“人才地图”,培养更多战略帅才、产业英才、青年俊才和制造匠才,避免“人才断链”现象。另外,持续搭建统一开放的人才信息交流平台,建设动态调整的重点人才需求库,方便政府部门、用人单位和人才进行有效对接。

加快完善面向产业链的人才引育模式

面向产业链的人才引育模式,要坚持“外引增量”“内优存量”的原则,不断健全人才支持产业发展的体制机制。

人才引进成效主要体现为人才资源能否有效地转化为生产力,“外引增量”主要依据本地资源禀赋与发展定位,明确人才引进与使用需求,进而制定更具针对性和差异化的人才政策。以“离岸引才”“飞地引才”“科技特派”等柔性引才政策持续优化人才引进方式和渠道,通过“揭榜挂帅”“项目引才”“以赛引才”等方式,将各地区人才精准引进至符合本地战略发展需要的特色优势产业中去,做到即使“不为所有”,但是“为我所用”,提升人才集聚程度和利用效率。要健全和完善“人才+项目”引育模式的政策支撑,给予创新人才队伍更多服务套餐,持续推进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四链”深度融合。此外,要避免“重招引,轻培育”的政策导向,形成“引育留用”的完整政策链条和制度体系。

人才培育的基础在教育。作为人才供给端的教育培训工作,要打破教—科—产封闭割裂的局面,以“内优存量”的原则构建开放共享、多方协同的育人体系,深化科教融合和产教融合,形成课程教学、科研实践、实习实训有机衔接的培养体系。一方面,要更好发挥本地高校人才涵养功能,对创新创业教育的人才培养层次、体系、制度与课程进行顶层设计,促进人才培养范式的深刻改革,避免科研与经济发展两张皮、科研机构服务本地经济力度不够的问题。另一方面,要持续在技能人才培养上发力,支持鼓励职业院校加强校企合作育才,设立职业技术学院订单班制,共建学生实践基地、见习就业基地,健全联合培养人才机制,避免本地职业院校专业同质化、培养滞后化以及院校间恶性竞争造成的就业难与用工难双重困境。

以更好发挥平台效应释放人才创新活力

平台需要人才,人才更需要平台。平台是集聚创新、汇聚人才的重要载体,也是科创成果产业转化的策源地,能够有力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尧山实验室的建成标志着我市打造高水平新材料创新平台的落地,其“人才汇聚+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产业孵化”的创新全链条,必将为我省新材料产业发展、加快建设材料强省提供有力支撑。因此,要持续深化平台思维,紧抓国家统筹布局科技创新基地和创新平台的契机,积极争取更多科技创新平台落户我市,在白龟湖科创新城、尧山实验室、中原学者工作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平台基础上,加快构筑“定位清晰、梯次支撑、衔接有序”的创新平台体系。此外,要持续搭建高质量的产业平台、创新创业平台、交流互动平台、科技成果转化平台,优化创新平台布局,推动产业发展与人才集聚同频共振。

锚定“壮大新动能、奋进百强市”目标,让我们持续秉持“抓人才就是抓发展”的理念,久久为功,构建全链条人才支撑体系,形成人才引领产业、产业集聚人才、产才融合发展的良性循环,不断培育壮大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作者陈满为中共平顶山市委党校科研管理部副主任 

 

供稿:科研管理部

Copyright ©2017 中共平顶山市委党校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豫ICP备17005260号-1
主办单位:中共平顶山市委党校;地址:河南省平顶山市龙翔大道与长安大道交叉口向西800米路北;邮编:467000;电话:0375-2661123

豫公网安备 4104020200006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