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兰乡风远 蕙草流芳根
——平顶山积极打造乡村振兴样板
发布时间:2021年11月18日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曾经在陶渊明笔端宛若仙境的世外桃源,如今在平顶山基层乡村也时常可见。

正值初冬时节,笔者跟随中共平顶山市委党校第51期中青班学员们一起走进基层乡村,深入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活动,也实地调研乡风文明建设成果,观摩乡村振兴样板。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只有内外兼修,才能让乡村旧貌换新颜,实现从落后到先进的完美“蝶变”。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灵魂”。不仅要让村民住上好房子,开上好车子,过上好日子,也要让他们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活得有面子。村民是否满意,是否幸福,这是乡风文明程度最直接的体现。

近年来,平顶山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持续在乡村振兴中探索路径、打造样板、走在前列。市委党校组织第51期中青班学员就平顶山乡村振兴“乡风文明”建设问题展开深入调研。

突出特色引领  留住最美乡愁

“咱这里的养蚕织绸技艺被列为‘河南省非物文化遗产’,建有专门的展览馆,已形成企业化经营,产品非常畅销……”鲁山县四棵树乡党委书记杨向科正在介绍当地特色产业。

“我们这里的特产之一金镶玉,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在郏县姚庄回族乡“金镶玉”博物馆展厅中,各种颇具民族风的茶具、瓷瓶,让人眼花缭乱。这里已将金镶玉作为郏县文化产业之一,建立了专门的产业园、展示博物馆、传习体验馆等。

随着乡村旅游兴旺发达,民宿也成了香饽饽,以其个性化设计和独特性体验,不断满足人们对田园牧歌式生活的向往。汝州大峪镇依托美丽的自然风光以及古山寨、古村落较多的优势,培育了云堡妙境高端民宿,吸引省内外众多游客,已成为乡村旅游项目的样板,文旅融合的标杆。

第51期中青班学员深刻体会到,近年来,平顶山市充分发挥优质的资源禀赋,依托特色产业项目,积极发展乡村旅游业,不断丰富产品供给,完善配套设施,精心打造了郏县姚庄回族乡——“中原茶食文化第一乡”,郏县渣园乡王英沟村——中国十大最美乡村等特色品牌,让乡村旅游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引擎,走出一条农旅融合、绿色增收的新兴之路。

改善环境卫生  扮靓村容村貌

村路平坦干净,两旁树木林立,文化广场设施齐全,农家庭院整洁有序……走进姚庄回族乡,一幅唯美的乡村画卷跃然眼前。几年前,这里还是垃圾乱堆、污水横流、管理混乱的落后村。当地党委政府立足实际,把人居环境整治与镇区环境优化提升、乡村一体化发展、“厕所革命”、“六带头”“四评比”等相结合,持续激发村民主人翁意识,积极参与环境整治活动,从而改变脏乱差的村容村貌,迎来干净整洁的“新生”,喜获河南省首批美丽小镇的荣誉称号。

“咱王英沟村可是东汉大将安成侯铫期的故里,这里老窑洞有70余孔,百年以上古树500余棵,古建筑130余间……”青瓦房依势而建,古窑洞错落有致,街巷屋舍俨然,这个古村落充满原生态的美。对于历史文化悠久的古村落,如何扮靓?当地党委政府下了“绣花”般苦功,既提升村落“颜值”,也原汁原味保留其古朴典雅的“气质”。王英沟村在2020年获评中国十大最美乡村,也是当年河南省唯一入选乡村。

在实地调研中,市委党校第51期中青班学员也了解到,平顶山将村居环境卫生整治,与主题党日、秸秆禁烧、疫情防控、脱贫攻坚等相结合,持续改善村容村貌,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深入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突出抓好农村垃圾污水治理、厕所革命、村庄亮化绿化美化等工作,建立健全管护长效机制,努力打造美丽宜居家园。

推进移风易俗  弘扬文明新风

“乡村邻里矛盾调解,主要是靠说和,咱村把一座600多年的古屋打造成‘说理堂’”。走进郏县渣园乡杜庄村“说理堂”,大门口悬挂着一副书写苍劲有力的对联——礼让三分解事端,心态方正事好办。在堂屋内,摆放着黑白电视机、钟表、收音机等老物件,墙上还挂着寓意公平正义的老秤,那份古朴厚重让人心生敬畏。当地村民有了矛盾,就靠热心肠有威望的调解员在这里进行调解。自“说理堂”建立后,村里喝酒闹事、说三道四的少了,已基本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有力促进基层和谐稳定。

同时,杜庄村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建立“每月一评一议”村民道德评议制度,并列入《村民自治章程》。评议会成员由村里人品好、威望高、办事公道、以理服人的老干部、老教师、退伍军人等组成,协助村委开展工作,每月定期召开一次评议会,重点解决赡养老人、邻里纠纷等问题,及时消除矛盾隐患。

“助人为乐品德好,百善孝先要尽心”、“红白喜事要从简,移风易俗树新风”。如今,走进平顶山基层乡村,随处可见村规民约宣传栏、红白理事会章程、文明有礼标语牌等。第51期中青班学员切实感受到当地以村规民约为抓手,建立红白理事会、乡风文明理事会、村民议事会等组织,由村民组长、老党员、老乡贤等担任成员,充分发挥村民自治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探索乡村治理新路径,重塑乡村道德新风尚。通过广泛听取民意,集思广益,让村规民约成为全体村民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形成以德立村、文化兴村、善行美村、依法治村、产业强村的共识,为推进乡村振兴凝聚强大的精神动力。

表彰模范典型  争当文明先锋

“这是村里的公益超市,拾金不昧、助人为乐、文明家庭、村容整治、志愿服务等都能获得积分奖励,凭积分就能来这儿免费兑换日常生活用品。”郏县黄道镇纸坊村的村干部正在热心介绍村里的宜居公益超市。走进超市,看到货架上摆着垃圾桶、酱油、洗发水、香皂、洗衣粉、毛巾等40余种日常用品。积分改变习惯,勤劳改变生活。小积分蕴含着文明点滴,而积分兑换促新风日盛。通过广泛开展文明实践活动,用积分兑换这样量化管理方式,进一步提升村民文明素养,树立助人为乐、尊老爱幼、爱护环境等良好风尚。

“与人为善,与邻为友”“孝敬老人,严教子孙” ……在纸坊村,家家户户大门旁都挂着一个精美的家风家训牌,其内容涵盖为人处世、自身修养、道德风尚等内容,这也成为当地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每家每户根据自身情况,制定家风家训,明确行为准则,弘扬社会美德,促进乡风文明建设。该村定期开展“星级文明户认领创建”“十星评定”、“七好评选”等活动,树立优秀标杆,发挥榜样示范作用。村委会专门设立“乡村光荣榜”,评出“好党员”“好婆婆”“好妯娌”“好丈夫”“好邻居”“好儿女”“文明家庭”等,定期颁奖、隆重表彰,引导村民们以先进为标杆,以典型为榜样,学习他们文明家风、乐于助人等高尚品德,积极营造文明有礼的新风尚。

“俺年龄大了,也不会做饭,每天都来爱心食堂吃饭,这儿三餐固定,有肉有菜,可美了。”一位正在纸坊村就餐的70多岁老大爷高兴得说。据了解,纸坊村因地制宜建设“爱心食堂”,主要是解决村里孤寡老人、留守老人、贫困老人的吃饭问题。村里企业家和热心村民,有钱捐钱,有物捐物,有力出力,让爱心食堂顺利运营,敬老孝亲成风尚。爱心食堂还专门安装摄像头,子女通过APP软件可以远程看到老人就餐情况。这里一日三餐,荤素搭配,老人们吃得放心、舒心。在这里,第51期中青班学员感受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优秀中华传统的继承和发扬,一致认为爱心食堂传递的是“舌尖上的幸福”、敬老向善的爱心、邻里互助的温情,有助于涵养良好家风、文明乡风、淳朴民风。

丰富文化生活  展现时代新风

“俺闫口村建有舒山公园,还专门开办幸福院,各种娱乐器材非常丰富。这里有免费食堂、健身器材、棋牌室、图书室,方便村民,尤其是老年人参加文体活动,让他们老有所乐。”这是当地村干部在介绍闫口村幸福院的情况。

走进平顶山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滍阳镇闫口村村委会大院,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乡音大舞台。这里村民喜欢唱戏,男女老少闲暇时就欢聚在舞台上,吹拉弹唱、自娱自乐。村里的戏曲爱好者专门编排了河南坠子《闫口巨变》,不时参加民间曲艺演出活动,充分展现新时代闫口村新面貌、新生活。这里村民还自发建立了戏曲队、秧歌队、剪纸队、民乐队、读书会等,经常开展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用心用情表达幸福快乐,也不断营造和谐稳定、文明有序的良好氛围。

在郏县黄道乡纸坊村,每年大年初一都要举办一场别开生面的“乡村运动会”。项目活动丰富多彩,有拔河比赛、下棋比赛、媳妇背婆婆、夫妻同心赛、全村集体品尝“金丝玉骨汤”等。不仅吸引本村村民踊跃参加,还吸引着方圆十里八村的村民们争相报名。这些颇具特色的活动,既强身健体,又增进感情交流,带着浓郁的乡土气息,体现了新时代新农村新风尚。

文化育人,培根铸魂。在乡村大舞台上,这些丰富多彩的活动,以特色民俗文化为内核,不断满足基层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如今,在村里文化广场,经常可以看到老人们或聚在一起拉家常,或结伴散步、跳广场舞,或用健身器材锻炼身体,欢快的音乐伴着开心的笑声,这是对幸福最生动的诠释。第51期中青班学员纷纷表示,乡村振兴离不开文化先行,用传统文化点亮美丽乡村,不断提振基层群众精气神儿,为乡风文明建设持续赋能,实现共建共享聚合力、共学共乐润民心。


供稿:学管科 河南日报客户端转载

Copyright ©2017 中共平顶山市委党校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豫ICP备17005260号-1
主办单位:中共平顶山市委党校;地址:河南省平顶山市龙翔大道与长安大道交叉口向西800米路北;邮编:467000;电话:0375-2661123

豫公网安备 41040202000061号